初入紫砂
时间:2015-09-11 10:18 来源:未知 浏览:
次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
,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 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至清代中叶以后,文人墨客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制作. 陈鸿寿(陈曼生),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紫砂壶与书画艺术息息相关,相互映照。“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名工名士,相得益彰”。 紫砂壶不但成为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且在自身的艺术内涵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优秀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茶具,更是一件恒久的艺术品。
原料:
紫砂泥: 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
成分: 水云母, 高岭石,石英,云母屑和铁质。
主要原料: 紫泥, 本山绿泥(团泥),红泥
三种泥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比使用。
配比后有:天青,栗色,梨皮,墨绿等
烧成温度: 1100---1200度
原料特点: 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半烧结精细炻器。
有双向性气孔,呈结晶状,玻璃相少, 所以有良好的透气性。
紫砂壶的特点:
1.泡茶不夺香,不失原味
2. 能吸附茶汁,长期使用注水有茶香
3. 冷热急变性好,冬天低温注入沸水不会裂
紫砂的“砂”: 是石英颗粒,不能用水直接融化。在紫砂泥中起到骨架的作用。
泥料加工:
选矿--风化--日晒--除杂质--粉碎--细磨--过筛--配料--浸泡搅拌--脱水--陈腐--揉练--含水陈腐--待用。
陈腐的作用: 潮湿密封环境下。水分润湿均匀,结构更致密,可塑性增强,坯体机械强度增加等。
成型工艺:
1.独特传统的拍身筒,镶身筒成型工艺
2.石膏模型挡坯工艺,是简化设计雏形过程,相当于打了草稿。其他工艺还是靠手工工艺加工完成。
关键是达到紫砂器的艺术效果,技术和艺术之比,在于神韵的体现和比较中,工艺规范和程序至关重要。
其他成型工艺: 注浆--质量差
车坯和滚压--品种单一单调,不适合紫砂多品种,高品位的要求
手拉坯--非传统紫砂成型工艺,成型中需加入适量玻璃水。泥门不够精密。
紫砂成型程序: 打泥条,打泥片--打身筒--搓嘴,把--做壶盖--盖内章--捻的子--装嘴,把等--壶身与嘴把过渡结构的处理--开口及口盖配合度--推墙刮底--嘴眼的处理--校正壶体,明针处理--转角等细部处理--装壶盖钮--整理口盖精度--盖壶底印章和把梢印章--晾干绞坯--干燥后烧成。
工具:
搭子, 拍子,矩车,鳑鲏刀,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刀,弯尖刀,线梗,明针,勒只,复只,篦只,完盖石,独果,木鸡子等等等等。
紫砂器的常用装饰手法:
陶刻,捏塑,泥绘,印纹,贴花,透雕
彩釉描金,镶嵌,绞泥,泥质机理
宜兴紫砂署款有深远的意义:
1. 肯定自己作品价值,以及个人社会地位
2. 唯宜兴紫砂每件作品都有作者署款,题铭,是追求作者资料的见证。
尤其书画家和文人的参与,借文人的诗文来相互印证,知道确切年代。
这一特性除官窑器外,其他任何民间艺术品不具有的
明末起,特别到清中期,文人墨客,金石家参与到紫砂的刻绘装饰中来,
嘉道年的金石家陈曼生, 后来的吴昌硕,任伯年,于佑任, 近期的唐云,朱屺瞻等都笔涉砂壶,神韵陶刻, 此风虽经兴衰,却延承至今。“壶随字贵,字随壶传”就是真实写照。
中国美院的老师们,也都画过刻过紫砂壶。
紫砂器的工艺美:
紫砂壶的内在价值在于是美的艺术品, 其美在于: 泥料,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书画,雕塑,陶刻诸艺共融于一壶。
现代的紫砂高手,是吸取诸多方面文化素养,融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是素面的紫砂壶呈现百态千姿的风貌。
紫砂壶的造型分类:
1. 光素器
A: 圆器---圆,稳,匀,正。
B: 方器---挺括平整,轮廓分明,口盖吻合,规矩划一。方中寓圆
2. 筋纹器
横向分割,纵向分割,旋转分割
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整体合一
3. 花塑器
将自然界中形态加以组合,形象生动,构图简练,用色巧妙
需完整的艺术处理手法和雕镂捏塑制作技能。
紫砂壶结构:
壶体,壶钮,壶把,壶盖,壶底,壶口
紫砂壶造型美的原则: 点--线--面--体的变化,协调与统一。
1. 对比与协调
线形对比--体量对比--空间对比--质地对比--泥色对比
2. 重复与节奏
3. 整体与局部
4. 平面与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