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杭州市艺术品行业协会网站! |
会员注册登陆
  • 用户名:
  • 密    码:
  • 入会申请

关于85新潮之影响评价篇

时间:2015-08-15 12:53 来源:未知 浏览:

“85新潮美术”不仅仅是一场艺术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它的实质是人的自我觉醒,是人本思维的深化。首先,它是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次才是一场当代美术运动。它吹响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强劲进军号,是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对长期以来艺术的政治化、工具化和实用化的猛烈反叛,它所倡导的新艺术观念和新艺术形式使中国从此形成了新的美术面貌和格局

新潮美术

  艺术主体方面面对着新潮艺术的洗礼,艺术家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新潮美术运动中进行着失落与重构两方面的变革。

1.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在“文革”结束后,艺术家们重新将人本主义和人性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内容,把视觉美感需求作为艺术形式的指南。此时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到艺术本体的审美艺术功能。作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主体开始重新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命,重新去思考人类永恒的命题:人的意义和价值。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决定论观念动摇甚至破灭了。青年艺术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存在,开始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他们摒弃了“艺术工具论”,“题材决定论”,远离了麻木和粉饰。在艺术本体问题上,许多新潮艺术家已正确认识到“艺术的创造是欲罢不能的巨大生命需求”、“形式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艺术形式就是艺术生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部样态。”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充分敞开自己的心扉,挖掘深层意识,表达梦境与幻想,陈述或喻寓自己的观念,深刻思索自己和生存环境的关系……批判的内容增加了,疑问和困惑取代了曾经明如秋水的天真与盲从。

2.对传统艺术的反思。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代表。在85新潮时期,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外向选择,由于面临着传统审美趣味的巨大阻力,因而显得极为艰巨和复杂,表现上寓意不明。1985年的“国画新作邀请展” 展览的意图主要是展现国画的创新之意,同时也思考对传统的态度是汲取还是抵制。他们一方面向极“似”的方向发展,借鉴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将中国工笔画的细密和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向“极不似”的方向发展。

  对于艺术家来说,主体的重构,主要是艺术理论的重构。具体来说,即是:面对新与旧、中国与西方艺术观念冲突的局面。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即要在关于艺术作品的价值构成、创作规则、文化策略等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而不是盲目效仿,随波逐流。

 艺术客体方面的转变

  艺术客体的转变主要是指材质、语言的转变:在80年代之前,中国的绘画、雕塑乃至建筑,在材质媒介和语言形式方面十分单调、贫乏。新潮美术对后现代艺术的借鉴,带来了材质和形式语言的巨变。除传统的水墨、油画、木刻、泥塑、石雕等之外,大量增加了陶瓷、丙烯、各种金属、布帛、塑料制品,以及种种综合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试验成为风尚,艺术门类的界墙开始被拆除,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种艺术的材质、语言上的变化,以及现代价值的增强,使得中国艺术有了参与世界对话的更多可能性。

 相关评论

  把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神话化的,也有把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妖魔化的。有论者认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次事件,一次革命”;或肯定了八五新潮运动的革命性,却否定或者忽略了八五新潮画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实质成就;或认为“八五新潮”时期有许多夸张的谬误,但毕竟是有理想、有追求、是令人怀念的时代,而八五新潮中形成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如今已荡然无存。批评家皮道坚认为,“八五新潮是一次非常有力度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它也是一场有价值的艺术运动……八五新潮给今天留下来的财富,是对表达自由的执着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探索。”等等言说,或褒或贬,莫衷一是。

 反面评价

  “八五新潮”,这是一股不远于当代的无法阻挡的思维大潮,在一两年时间里,中国美术青年在南北东西共同展开了一场西方百年现代艺术的大操练、大展演, 虽然其前卫性在当时给了艺术家们以巨大的自由,更新了观念。有着真诚的自我表白和对民族、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但事实上还是生硬幼稚拙劣的对西方的效仿。在实践上的主导倾向是拿来主义,也是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几乎西方现代包括部分后现代诸流派的所有样式手法均蜂拥而至,在中国画坛上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其势之凶猛似不亚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西方美术的冲击程度。

 

(原文摘编于网络)



联系电话|0571-87070123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02号
微信公众号|杭州恒庐美术馆
网址|http://www.hanhouse.cn